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刊名: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wupl
主办: 西南政法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重庆市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8-4355
CN: 50-1024/C
国内邮发代号:78-225
复合影响因子: 3.043
综合影响因子: 1.144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包括法学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99年,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法学为主的综合性社科学术刊物,其宗旨在于及时传播法学领域和其它社科领域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动态。 西南政法大学期刊社社长为李燕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为黄忠教授,副主编为李韧教授、倪春乐教授、张震教授、徐忆斌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注重弘扬学术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出学术研究精品。主要栏目有:政治与哲学、法学论坛、资政专栏、经济与管理、新闻传播与语言学等。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热诚欢迎全国各地作者踊跃投稿,欢迎订阅。

访问量:434826

政治与哲学

  • 《史记·封禅书》中的儒家文化研究

    胡学瑾;

    在西汉的鼎盛时期,大一统思想瓜熟蒂落,在形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汉武帝进行了一场复古更化的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对汉武一朝的历史进程的走向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场自然发生同时也是政府强势主导的改革中,儒生和方士相互融合,渐渐由对立走向统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郊祀和求仙反映了儒家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各方的矛盾冲突。本文研究的重点并不在于说明郊祀、求仙的仪式及其符号化的象征意义,而在于揭示其中所涵摄的表与里的关系。

    2016年04期 v.18;No.106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协同治理与诉讼合作主义的同质性

    唐玉富;

    协同治理的核心要旨是国家与国民交织而成共同治理者,协同为社会提供契合需要的公共产品。努力建构起来的多元治理与协同合作的立体图景成为协同治理理论的重要贡献,它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政治结构,并为诉讼合作主义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学基础。诉讼合作主义将合作的精神引入诉讼,重视程序主体间的协同共治,促使程序主体在多元的诉讼合作中发现真实和解决纠纷,与协同治理理论具有极强的同质性。为满足协同治理理论与诉讼合作主义的现实要求,法院必须摈弃单向的管理者思维,应以司法服务者的姿态与国民协同治理多项司法事务,输出符合当事人正当利益诉求的司法产品,切实尽到相应的公共责任。

    2016年04期 v.18;No.106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功能转变与角色替代:司法责任制视野下检委会案件决策机制改革之方向探究

    夏阳;卞朝永;

    随着改革的深入,检察改革的重视因素从规则因素转变为对人的关注。司法责任是基于司法决策权配置而进行的一种责任划分与不利承担。作为业务决策机构,以群体司法决策为其理论基础的检委会议案决策机制,将案件审查权与决定权相分离;而在司法责任承担上,又基本处于"豁免"状态,明显与司法责任制改革对检察官职业化改造要求不相符。随着司法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检委会议案决策功能在完成其使命后会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职业检察官的角色替代将成为必然。

    2016年04期 v.18;No.106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学论坛

  • 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量刑交易”现象研究

    石经海;李婉楠;

    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隐性"量刑交易"现象以"有罪供述""赔钱减刑""预缴罚金"三种模式最为典型,此为司法现实之下法官、检察官、犯罪人等多方压力驱动使然。该现象因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体现了量刑个别化的要求而具有正当性的一面,但因其缺乏必要的规范规制又带来现实中的量刑失衡等问题。应从实体规范角度明确功利对量刑的影响限度,对基于功利和基于真诚悔罪类量刑情节在从宽幅度上予以区别对待。

    2016年04期 v.18;No.106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不在犯罪现场抗辩

    薛颖文;周伟;

    不在犯罪现场抗辩属于一种"后发制人"式的积极辩护,未经预先告知而在庭审中抛出,将"重创"控方指控。英美国家往往要求辩方在审前程序中以书面方式预先告知控方其意欲在庭审中提出此种抗辩,并开示据以证明该抗辩成立的证人姓名等信息,以消除此种抗辩的"突袭"性。新《刑事诉讼法》引入了不在犯罪现场的术语,而未确立相关的程序规则。借鉴域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不在犯罪现场抗辩的程序规则不失为明智之举。

    2016年04期 v.18;No.106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职务犯罪侦查指定管辖制度完善之探析

    张云霄;蒋小平;廉彪;

    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指定管辖制度的形成与我国相关体制和司法实践具有密切关系。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指定管辖的司法适用有助于保持公平正义的侦查环境、优化配置现有的侦查资源以及适应司法改革的有关要求。但是,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指定管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指定管辖的案件范围不明、指定管辖的具体流程不清、指定管辖的衔接程序不畅以及公民对于指定管辖的异议权与申请权缺失。完善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指定管辖制度应当坚持程序法定原则、侦查效率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并应从四个方面予以实现:明确指定管辖的案件范围、细化指定管辖的具体流程、健全指定管辖的衔接程序以及赋予公民对于指定管辖的异议权和申请权。

    2016年04期 v.18;No.106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资政专栏

  • 《贸易便利化协定》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问题论析

    徐泉;林卯;

    《贸易便利化协定》作为"多哈回合"谈判早期收获的成果,其法律地位的确认对于正确认识《贸易便利化协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分析《贸易便利化协定》在WTO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法律规则的适用关系,笔者认为《贸易便利化协定》属于"多哈回合"法律文件的一部分,而不是"乌拉圭回合"法律文件的升级版。由于《贸易便利化协定》是各国利益妥协的产物,其法律用语包含了大量软性用语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规定了应当优先适用其他WTO法律规则的规定。这些都为《贸易便利化协定》在未来适用以及解释上提出了挑战。笔者通过逐条分析《贸易便利化协定》的有关条款内容,对于可能存在的法律适用和解释上的难题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2016年04期 v.18;No.106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政府在我国生态补偿主体关系中的角色及职能

    潘佳;

    生态补偿主体主要涉及"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从主体关系角度出发,"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类型化为"生态环境损害者——生态环境利益受损者"的主体关系、"生态保护者、生态建设投入者——生态环境利益受益者"的主体关系、以及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关系。生态补偿资金机制中的政府具有多重身份和作用,政府既是生态利益的所有者,又是代表者;既是生态补偿的核心主体,也是辅助主体和监督主体。"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可以归纳为"生态保护者"和"生态受益者"这一对主体关系范畴。政府的角色及其职能定位体现在: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调控者;生态补偿管理秩序的维护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的提供者;以及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者。

    2016年04期 v.18;No.106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

  •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均衡发展机制和经济增长规律的实证分析——以G区为例

    何伟;

    农村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本文以G区为例,介绍了金融供给、需求的四种类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VAR模型的建立,对G区1998-2013年农村金融发展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人均农业存款(PRD)、人均农业贷款(PRL)和人均农村固定投资(PRF)与农村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PRGDP)的关系,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解析了G区供给、需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

    2016年04期 v.18;No.106 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职业打假人”是公益性买者吗?——基于“买假索赔”式打假机制的定量研究

    赵亚翔;

    在"买假索赔"式打假机制运行过程中,"职业打假人"的社会形象与法律地位备受争议却缺乏定量数据的佐证。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样本数据、展开定量研究,其结果表明"买假索赔"式打假机制之效能发挥与目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业打假"依赖,进而认为在社会角色层面"职业打假人"应被视为公益性买者。应采取制度修缮与宣传教育等措施从理性驱力与行为能力这两个方面来提升普通消费者参与打假的积极性,并将《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3条适用范围扩大到食品药品之外的其他消费纠纷案件。

    2016年04期 v.18;No.106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的司法适用研究——基于2014年的92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谭贵华;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公司法》、《公司法解释(二)》和指导案例15号确立的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在现实中均得到了积极应用,但其中亦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指导案例确认的关联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尽管获得了高度认可,但法官在援引法律依据方面做法不一而且仍有少数法官持反对态度;关联公司人格混同的认定,存在或者过于简单化,或者过于严苛化的情况;《公司法解释(二)》第18条第2款规定的"怠于履行义务"、"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和"无法进行清算"等要件如何判断认定,各方理解不一。对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关联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的成文化,加强公司面纱刺破理由的规范化。

    2016年04期 v.18;No.106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新闻传播与语言文学

  • 《大清律例》法律术语特征探析

    熊德米;

    法律其实就是语言的法律。法律语言的法律词汇系统主要由法律专门术语和法律专业词语有机组合而成。法律专门术语是生成法律文本语言整体系统的核心要件。《大清律例》数以千计的法律术语,展现的是清代法律语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语言体系的整体性法律观念及清代法律语言文化的时代特征。《大清律例》法律语言障碍的分析和疏解,主要体现为对其法律术语外化符号表现特征的理解和阐释。从不同视阈考察《大清律例》法律术语符号体系,归纳总结其饱蘸中华法系独特性格特征的法律专门术语外化表现形态,揭示其存在的专属性汉民族传统法律术语文化精神的客观规律,是研究清代法律语言文化整体价值的必由之路。

    2016年04期 v.18;No.106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形式主义“形式观”对翻译研究的认识论意义研究

    林萍;

    形式主义文论认为形式高于内容,形式才是使文学区别于其他类型题材的根本特性。本文在廓清传统文学"内容/形式观"的基础上,论述了形式主义"形式观"对翻译研究的认识论意义。形式主义者对形式的重视是对"重内容轻形式"传统的反拨与批判,形式主义者对"形式"本体地位的确立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形意(神)观",其"重形式轻内容"的主张在翻译实践中符合翻译的"差异性伦理"要求。

    2016年04期 v.18;No.106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立法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以《节约能源法》的英译本为例

    李梦凡;王建;

    对比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中方译本和美方译本发现,中国译者和美国译者在法律文本的词、句、语篇等各个层面均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或手段,足以突显法律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立法文本翻译中译者所扮演的主体性角色反过来又会促进或影响翻译目的的实现。

    2016年04期 v.18;No.106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